【90周年校庆学术活动预告】第五届“环境微生物与微生物技术前沿”学术会议

来源:科学技术处

一、会议主题:环境生物技术与工程前沿

二、会议时间:2022年11月18-19日

三、会议地点:桂林漓江大瀑布饭店

四、主办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广西师范大学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协办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五、报告题目:

  (一)水稻秸秆生物法无污染创制草纤维与可降解材料技术

  主讲人:王伟东 教授

  (二)岩溶石漠化区植被恢复缓慢的氮影响机制

  主讲人:朱同彬 研究员

  (三)假单胞菌Cr13转化Cr(VI)的研究进展

  主讲人:尚常花 副教授

  (四)氮沉降形态对若尔盖泥炭地土壤碳汇的影响及机制

  主讲人:罗  玲 副教授

  (五)脱氮副球菌R-1的脱氮机制及其N2O还原效能

  主讲人:洪义国 教授

  (六)石栖微生物被膜:生物保护还是生物侵蚀?

  主讲人:刘小波 教授

  (七)肠杆菌胞外聚合物对镉的吸附特性与机理研究

  主讲人:李  艺 副教授

  (八)氢基质生物膜反应器(H2-MBfR)应用于处理水中硝酸盐污染的理论基础

  主讲人:蒋敏敏 博士

  (九)研究什么,怎么研究?

  主讲人:顾继东 教授

 六、主讲人简介

  王伟东,博士,博士生导师,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二级教授,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黑龙江省优秀教师,黑龙江省科顾委委员,农业农村部肥料登记评审专家委员会委员,东京大学、香港大学、马萨诸塞大学阿莫斯特校区访问学者。农业农村部东北平原农业绿色低碳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黑龙江省寒区环境微生物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黑龙江省秸秆资源化利用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副主任。中国微生物学会环境微生物专业委员会、中国微生物学会微生物教学工作委员会委员等。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项目与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课题7项,省部级课题7项;第一完成人获黑龙江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农业农村部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1项。发表SCI收录论文50余篇,其中一区TOP期刊8篇,授权发明专利7项,出版专著1部。

  朱同彬,博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1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目前主要研究脆弱喀斯特生态系统氮素迁移转化过程、农田地力提升等。近5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和中国地质科学院重点项目3项,参编国家标准1项,获批专利3项和广西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在Soil Biol Biochem、Biol Fert Soils和应用生态学报等国内外主流期刊发表论文60篇,其中SCI 30余篇(平均影响因子7.6)。

  尚常花,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6年博士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2017年9月至今在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从事微藻油脂及色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及微生物修复重金属污染方面的研究,入选广西高等学校千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育计划第四期培养对象。目前已经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篇,参编中英文专著8部。主持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合计18项。指导并结题国家级和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各1项。

  罗玲,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5年博士毕业于香港大学,2012至今在四川农业大学环境学院从事水体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与治理及高寒湿地甲烷排放及其微生物机制方面的研究。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8篇,主持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重点项目、浙江水体污染控制与环境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等项目。

  洪义国,博士,广州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大学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访问学者,微生物氮循环过程与污染控制团队负责人。研究方向为微生物生态与生物地球化学。主持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人才专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广州市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发表论文100余篇,论文总引3000余次,H指数28,H10指数59。曾获得广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海洋工程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中国科学院院长奖,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一等奖,青岛市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任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国际期刊Regional Studies in Marine Science和Frontier in Microbiology的编辑,IBB编委,中国生态学会污染生态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毒理学会环境与生态毒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本科高校海洋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刘小波,博士,博士生导师,教授。2021年入职南京理工大学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入选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审专家。2020年博士毕业于香港大学分子生态学专业,2018年-2019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交流学习,2020年-2021年在以色列理工学院担任博士后研究员,2021年底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并加入南京理工大学。主要从事环境微生物组与生物被膜研究,包括微生物被膜介导的生物污损及其对文物等工程材料的生物侵蚀、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催化等领域。在Nature Sustainability、Microbiome、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Trends in Microbiology 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论文他引1000余次。目前担任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副编辑以及Microbial Biotechnology、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Annals of Microbiology等多个SCI期刊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项目各1项。

  李艺,博士,广西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研究。近五年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参与撰写专著3部;以主要参与人身份获2015年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21年广西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蒋敏敏,博士,硕士生导师。2020年博士毕业于桂林理工大学,博士期间于美国圣母大学以访问博士生身份进行联合培养。目前主要研究氢基质生物膜反应器去除水中氧化性污染物和微生物动力学数学模型理论基础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1项、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1项。近年来以第一/通讯作者在Water Research、Chemosphere、Membranes、Water等期刊发表论文7篇,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

  顾继东,博士(后),博士生导师。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教授,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 (Virginia Tech) 微生物生态学博士。美国马萨诸塞州洛厄尔研究基地(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Lowell Research Foundation)和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博士后。曾先后于1993-1998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进行研究工作,1999年应聘香港大学理学院生态与生物多样性系任助理教授,2004年任副教授,2020年赴广以全职任教。多年来从事环境科学方面的研究,在环境微生物和环境毒理领域发表SCI学术论文500余篇,引用22,655次,单篇最高引用次数824次。论文已发表在Nature Sustainability, ISME Journal, Microbiome,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专著中贡献40余章节。论文h指数为73,i10指数为396 (Google Scholar Citation). 2013年以来保持世界顶级1% 科学家行列 (Web of Sciences),2022年入选“中国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高被引125名中的第20位,由斯坦福大学John P.A. Ioannidis教授团队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022版,“地球与环境科学”领域中国学者排名第22位。

 

 

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22年11月16日